精神病患者在2019年社會事件及疫情期間的增長數據
精神病患者在2019年社會事件及疫情期間的增長數據
根據港大醫學院發表10年隊列研究報告
(出現抑鬱症及有自殺想法的全港性即時人口數據)
2011-2019年期間,疑似患有抑鬱症的患病率從2011-2014年的1.3%,上升2019年6月至7月反對逃犯條例草案期間的9.1%。
無論受訪者支持或反對該草案,疑似患有抑鬱症狀幾乎沒有差異,這表明患病率的增加可能與更廣泛社群範圍內的「溢出效應[1]」有關。
與基線相比,疑似患有抑鬱症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間都有上升,而最重要的是,在20歲以上的所有年齡組別均有增加。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在最近一輪的調查中,有一個明顯隨著年齡上升的趨勢,這個現象在以前的研究中並沒有出現過。
關於潛在的自殺想法,時點患病率從2011-2014年的1.1%,增加到佔中時期的3.6%,以至2019年6-7月的4.6%。
這表明與佔中之前相比,有自殺想法的比率增加了。
[1] 溢出效應 : 事物一方面的發展會帶動該事物其他方面的發展。
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20調查報告
2020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平均分歷年最低
近四成市民指COVID-19對精神健康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
三分之一香港人表示社會爭議為他們帶來創傷。
各個生活範疇對受訪者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頗大的是「社會爭議」,過半數(54.5%)受訪者表示「社會爭議」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/頗負面的影響。
比較2019年至2020年的3次調查結果,表示社會爭議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/頗大負面影響的受訪者比例大幅上升。
由2019年中的41.1% 上升至2020年初的60.5% 和 2020年中的54.4%。
對個人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
因應現時的社會狀況,除社會爭議外:
報告中近四成(38.4%)受訪者指出2019冠狀病毒病(COVID-19)疫情對個人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/頗大的負面影響
由上述報告中可以反映出在經歷2019年社會事件及疫情後,
患上精神病的患者有顯著增長的趨勢。